【一毫尘俗莫相干的出处是哪里】“一毫尘俗莫相干”是一句富有哲理意味的古语,常用于表达一种超脱世俗、清心寡欲的人生态度。这句话虽然在现代文学中并不常见,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
一、
“一毫尘俗莫相干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自题》诗中,原句为“一毫尘俗莫相干”,意思是“连一丝一毫的世俗杂念都不应沾染”。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、保持内心纯净的愿望。
该诗句虽未广泛流传于后世,但在文人墨客中仍有影响,常被引用以表达对高洁品格的向往。从内容上看,它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中“淡泊名利”的精神。
二、出处与背景分析表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原文 | “一毫尘俗莫相干” |
出处 | 唐代 白居易《自题》诗 |
原诗全文 | 《自题》: “闲坐悲君亦自悲,百年都是几多时。 鬓毛不觉白毵毵,一事无成百病滋。 雨径花间泥委地,春楼柳外燕衔泥。 一毫尘俗莫相干,唯爱闲人不爱时。” |
作者简介 | 白居易(772—846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。 |
诗句含义 | 表达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弃,强调内心的清净与超脱。 |
思想来源 | 受道家“无为而治”与儒家“修身齐家”思想影响,体现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心态。 |
后世影响 | 虽非广为传诵,但在文人中偶有引用,用以表达对高洁人格的推崇。 |
三、结语
“一毫尘俗莫相干”虽不是千古名句,但它承载了古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。在现代社会,这句话依然具有启发意义,提醒人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。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人生哲理来看,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