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朱自清散文《背影》的赏析】《背影》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,收录于其散文集《背影》中。文章通过描写父亲送别自己时在月台上的“背影”,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沉而含蓄的感激与怀念之情,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感真挚动人,被誉为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。
一、
《背影》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展开,讲述了作者在北大读书期间,因家庭变故回到扬州奔丧,后准备返京时,父亲亲自送行的情景。在车站,父亲不顾自己身体不便,执意为儿子买橘子,并在月台上艰难地爬上爬下,留下了一个令作者终生难忘的“背影”。这个背影不仅承载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,也象征着父爱的无声与伟大。
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,也没有刻意的情感渲染,但正是这种朴素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,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。文章通过对细节的刻画,展现了父爱的深沉与含蓄,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亲情的深刻理解和珍惜。
二、赏析要点总结表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朱自清 |
文体 | 回忆性散文 |
写作时间 | 1925年 |
主题 | 父爱、亲情、离别、思念 |
主要人物 | “我”(作者)、父亲 |
关键意象 | “背影”、“月台”、“橘子” |
语言风格 | 朴实自然、细腻真挚 |
情感基调 | 深沉含蓄、感人至深 |
艺术特色 | 细节描写、象征手法、情感内敛 |
思想内涵 | 表达对父爱的感恩与怀念,体现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|
三、结语
《背影》之所以能成为传世名篇,不仅在于其语言的质朴和情感的真挚,更在于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——亲情。无论是父亲那蹒跚的“背影”,还是那一篮橘子,都成为了无数人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。这篇文章提醒我们,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不要忽视那些默默付出、不善言表的亲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