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“于”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。例如,在句子“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;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”(《论语》)中,“于”字表明了“爱”和“恶”的对象是“之”,即某个人或事物。
其次,“于”还可以用来表示比较的对象。如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。”(《论语》)这里的“于”字将学习的目标与自身的成长阶段进行了对比。
再者,“于”还能表达被动关系。比如,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。”(《孟子》)此处的“治于人”即表示被他人治理的状态。
此外,“于”字还经常用于引出时间、地点等背景信息。例如,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”(《孟子》)这里的“于”字就明确了“生”和“死”的具体环境。
最后,“于”有时也可以作为介词引导原因或依据。如“失其所与,不知;以乱易整,不武。”(《左传》)这里“以乱易整”后面的“于”字表明了行为的原因。
综上所述,“于”字在古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多样的用法,正确理解和运用它对于深入解读古文至关重要。通过对具体语境的把握,我们可以准确地掌握“于”字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