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舍本逐末成语故事】“舍本逐末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。其原意是放弃根本的、主要的东西,而去追求次要的、表面的东西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做事不抓重点、轻重倒置的行为。
在古代,人们常用“本”指代事物的根本或核心,如农业、生产等;而“末”则指次要的、附属的部分,如商业、手工业等。因此,“舍本逐末”最初是形容国家政策上忽视农业而重视商业的现象,后来引申为做事方法上的错误。
成语故事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舍本逐末 |
出处 | 《战国策·齐策二》 |
原意 | 放弃根本,追求枝节 |
引申义 | 做事不分主次,轻重颠倒 |
使用场景 | 批评做事不抓重点、本末倒置的行为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工作、学习、管理等方面,强调把握核心问题 |
成语故事原文摘录(简要)
> “今夫齐国,大都之国也,人民众,车马多,然其民无积粟,仓廪空虚,而商贾之家,富可敌国。此非所以养民之道也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齐国虽然城市繁华、人口众多、车马众多,但百姓却没有积蓄粮食,仓库空虚,而商人却富可敌国。这说明国家政策偏重商业,忽视了农业生产,属于“舍本逐末”的表现。
总结
“舍本逐末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,更是一种值得深思的生活态度。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社会管理中,都应该注重根本,避免因小失大。只有抓住核心,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和真正的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