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兰亭集序原文】《兰亭集序》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公元353年(永和九年)三月三日,与谢安、孙绰等四十二位文人雅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“修禊”活动时所作。这篇序文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,更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的书法作品,是中国文学与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兰亭集序》以作者游历兰亭、感受自然之美、抒发人生感慨为主线,语言优美,情感真挚。文中通过对春日美景的描写,表达了对生命短暂、时光易逝的感慨,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。
文章分为几个部分:
1. 写景:描绘兰亭的环境与聚会的场景。
2. 抒情: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人生无常的感慨。
3. 议论:探讨生死、人生意义等问题。
4. 收尾:以感慨收束全文,留下余韵。
二、《兰亭集序》原文与简要分析(表格形式)
段落 | 原文节选 | 简要分析 |
第一段 | 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 | 开篇点明时间、地点与事件,为全文定下基调。 |
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 | 表现参加聚会的人才众多,气氛热烈。 | |
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。 | 描绘兰亭周围的自然景色,突出其幽静美丽。 | |
第二段 | 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 | 写天气晴朗,微风舒适,营造愉悦氛围。 |
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 | 表达作者在自然中放松心情,感到快乐。 | |
第三段 |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 | 虽然没有音乐,但饮酒赋诗也能抒发情怀。 |
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 | 说明感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,引发深思。 | |
第四段 | 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。 | 回忆过去的欢乐,感叹时光流逝。 |
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。 | 生命长短由命运决定,最终都会结束。 | |
古人云:“死生亦大矣。”岂不痛哉! | 引用古人观点,强调生死问题的重要性。 | |
第五段 |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尝不临文嗟悼,不能喻之于怀。 | 感叹古人与自己情感相通,无法释怀。 |
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 | 批判当时流行的“生死一体”观念,认为这是虚妄的。 | |
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,悲夫! | 从历史角度看,后人也会像我们一样感慨。 | |
余将董理文辞,录其言,留待后人观览。 | 作者整理文字,希望后人能有所感悟。 |
三、结语
《兰亭集序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,更是王羲之对人生、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思考。它融合了文学、书法与哲学思想,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。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,同时也体会到一种超脱世俗、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