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目不窥园是什么意思目不窥园的解释】“目不窥园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中的典故,原意是指读书专心致志,连院子里的景象都不去观看,形容人读书非常专注、勤奋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学习或工作时极其投入,不被外界干扰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目不窥园 |
拼音 | mù bù kuī yuán |
出处 | 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 |
释义 | 形容读书或做事非常专注,不被外界干扰 |
近义词 | 专心致志、心无旁骛、埋头苦干 |
反义词 | 心不在焉、三心二意、分心他顾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书面语 |
感情色彩 | 中性或褒义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故事背景
“目不窥园”最早出自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,讲述的是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故事。据记载,董仲舒为了专心研究儒家经典,闭门不出,三年间不曾到庭院中看一眼,因此被称为“目不窥园”。这个成语后来成为形容学者刻苦学习、专注钻研的象征。
三、现代用法举例
1. 学习场景:
- 他在备考期间几乎“目不窥园”,每天只专注于复习功课。
2. 工作场景:
- 这个项目需要高度专注,只有“目不窥园”的人才能胜任。
3. 文学作品:
- 古代文人常常以“目不窥园”来形容自己潜心治学的态度。
四、总结
“目不窥园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。在现代社会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干扰时,要保持专注和毅力,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。
通过了解“目不窥园”的含义与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,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,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