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课文拿来主义义主要内容】鲁迅的《拿来主义》是其杂文代表作之一,写于1934年。文章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的现象,提出“拿来主义”的主张,强调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应有选择、有批判地进行,而不是简单地照搬或排斥。
一、文章
《拿来主义》以讽刺和批判的方式,揭露了当时一些人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。作者指出,面对西方文化,有些人“送去主义”,即一味地送出去,不加选择;也有人“送来主义”,即被动接受,没有主见;还有人“闭关主义”,即完全拒绝外来文化。这些做法都不符合实际,也不利于文化的发展。
鲁迅提出“拿来主义”,主张要“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”。也就是说,在学习外来文化时,要独立思考,辨别优劣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最终为我所用。
二、主要内容归纳表
内容要点 | 具体说明 |
文章背景 | 写于1934年,针对当时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或排斥现象。 |
主题思想 | 提出“拿来主义”主张,强调有选择、有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。 |
批判对象 | “送去主义”、“送来主义”、“闭关主义”三种错误态度。 |
拿来主义定义 | 运用脑髓,放出眼光,自己来拿,即主动、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。 |
核心观点 | 强调文化自信与独立思考,反对盲从与排斥。 |
延伸意义 | 不仅适用于文化领域,也适用于思想、制度等多方面。 |
三、结语
《拿来主义》不仅是对文化问题的深刻反思,更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外来事物时,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,既不盲目崇拜,也不一味排斥,而是通过自己的判断,做出合理的选择。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