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商女不知亡国恨全诗】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《泊秦淮》,是该诗中的经典名句。整首诗通过描写秦淮河畔的夜景,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诗歌背景与内容概述
《泊秦淮》是杜牧在游历金陵(今南京)时所作,借古讽今,表达了对晚唐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。诗中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一句,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沉溺于享乐,而对国家危亡漠不关心的现象。
二、原文及赏析
原文:
> 烟笼寒水月笼沙,
> 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> 商女不知亡国恨,
> 隔江犹唱后庭花。
赏析:
- 首句描绘了秦淮河夜晚的朦胧景色,“烟笼寒水月笼沙”营造出一种凄清、冷寂的氛围。
- 次句点明地点与情境,诗人停船靠岸,靠近酒家,暗示了繁华背后的空虚。
- 第三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,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,指出歌女们不懂亡国的悲痛,依旧在演唱《后庭花》这样的靡靡之音。
- 末句“隔江犹唱后庭花”则进一步讽刺了当权者沉迷享乐、不顾国家存亡的现状。
三、核心思想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杜牧(唐代) |
诗题 | 泊秦淮 |
出处 | 《樊川文集》 |
主旨 | 借古讽今,批判晚唐统治者沉溺享乐、不思进取的社会现象 |
名句 | 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” |
意象 | 秦淮河、烟、月、酒家、商女、后庭花 |
情感基调 | 凄凉、忧愤、讽刺 |
历史背景 | 晚唐时期,藩镇割据,国势日衰 |
四、延伸思考
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写照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时代,都不应忘记历史的教训,不应沉醉于表面的繁华,而应关注国家的未来与人民的福祉。
结语:
杜牧的《泊秦淮》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历史反思,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同样需要警惕“商女不知亡国恨”的心态,保持清醒与责任感,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