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目不窥园的典故】“目不窥园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、埋头苦读,不为外界事物所分心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,讲述的是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故事。
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学家,他年轻时非常勤奋好学,为了专心读书,甚至长时间不出门,连院子里的景色都不曾观看。因此,人们用“目不窥园”来形容他这种潜心钻研、不为外物所动的精神。
“目不窥园”出自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,原意是指董仲舒在读书期间,专注于学习,连院子中的景象都不曾观看。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形容人专心致志、潜心研究,不被外界干扰。它体现了古人对学问的执着与专注,也常用于赞扬那些有毅力、有恒心的学习者或研究者。
表格:目不窥园的典故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 |
出处原文 | “三年不窥园。” |
成语含义 | 形容专心致志,不为外物所动。 |
意义延伸 | 表示刻苦学习、专注研究的精神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称赞他人学习认真、专注投入。 |
历史人物 | 董仲舒(西汉儒学家) |
精神内涵 | 勤奋、专注、自律、求知若渴 |
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,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生活中,要保持专注和坚持,才能有所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