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供认不讳是什么意思?】“供认不讳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法律、司法或正式场合中。它指的是当事人在面对指控或调查时,毫不隐瞒地承认自己的行为或过错,表示自己确实有错,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,以下是对“供认不讳”的详细总结,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供认不讳 |
拼音 | gòng rèn bù huì |
含义 | 指对所指控的事实完全承认,不否认、不推诿 |
常见场景 | 法律案件、调查、审讯等 |
性质 | 正面评价,表示诚实、坦白 |
二、词语结构解析
- 供认:指承认罪行或错误。
- 不讳:意为“不隐瞒”,即不回避、不掩饰。
合起来,“供认不讳”就是“承认事实,不加隐瞒”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法律案件 | 在法庭上,被告对盗窃行为供认不讳,法院据此作出判决。 |
调查报告 | 被调查人对违规操作供认不讳,相关部门决定给予处分。 |
口头陈述 | 面对质问,他供认不讳,表示愿意承担责任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供认属实、坦白从宽、承认错误 |
反义词 | 抗拒否认、拒不交代、矢口否认 |
五、注意事项
1. “供认不讳”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2. 该词带有较强的客观性,通常用于描述他人行为,而非自我评价。
3. 在法律语境中,“供认不讳”可能影响量刑,因此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。
六、总结
“供认不讳”是一个表达诚实、坦白态度的词语,常见于法律和正式场合。它强调的是对事实的直接承认,而不是逃避或否认。在实际应用中,这个词往往意味着当事人愿意面对问题并承担责任,是司法程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供认不讳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,更是一种态度和行为的体现。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或阅读中更准确地理解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