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雨盖指的是什么意思】“荷尽已无擎雨盖”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《赠刘景文》,全诗为:
> 荷尽已无擎雨盖,菊残犹有傲霜枝。
> 一年好景君须记,正是橙黄橘绿时。
在这句诗中,“荷尽已无擎雨盖”描绘的是秋天荷花凋谢、荷叶枯萎的情景。“擎雨盖”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,用来形容荷叶在夏天时像伞一样高高擎起,可以遮挡雨水,保护莲蓬。
一、
“擎雨盖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“撑起的雨伞”,而是对荷叶形态的一种生动比喻。在夏日里,荷叶宽大肥厚,犹如一把把绿色的伞,能够遮挡雨水,因此被称为“擎雨盖”。到了秋天,荷花凋谢,荷叶枯黄,不再有这种“擎雨盖”的景象,故诗中说“荷尽已无擎雨盖”。
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,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盛衰的感慨,表达了即使在萧瑟的秋日,也有值得欣赏的美好之处。
二、表格形式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比喻意义 | 出处 | 作者 | 诗句原文 |
擎雨盖 | 指荷叶如伞般高举,可遮挡雨水 | 形容荷叶的形状和功能 | 《赠刘景文》 | 苏轼 | 荷尽已无擎雨盖 |
荷尽 | 荷花凋谢,荷叶枯萎 | 表示夏天的结束 | 《赠刘景文》 | 苏轼 | 荷尽已无擎雨盖 |
拟人化 | 将荷叶比作能擎起雨的伞 | 增强画面感和诗意 | 《赠刘景文》 | 苏轼 | 荷尽已无擎雨盖 |
三、结语
“擎雨盖”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艺术化表达,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拟人与象征手法。通过“荷尽已无擎雨盖”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季节更替的美,也能体会到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