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食色性也是谁说的】“食色,性也”这句话,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的基本欲望和本能。它出自中国古代经典《孟子·尽心上》,是孟子在论述人性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。这句话看似简单,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“食色,性也”出自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食色,性也;仁义,礼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吃喝和男女之情,是人的本性;而仁爱、正义、礼仪等,则是后天修养的结果。孟子认为,人天生就有这些基本的欲望,但不能让这些欲望主宰人的行为,应通过道德修养来引导和控制。
二、核心含义解析
| 概念 | 含义 | 孟子的观点 |
| 食 | 饮食欲望 | 人的自然需求,属于本性 |
| 色 | 性欲或情感欲望 | 人的自然情感,也是本性 |
| 性 | 本性、天性 | 人与生俱来的本能,不可违背 |
| 仁义礼 | 道德规范 | 后天培养的品质,需通过教育和修养获得 |
孟子强调,虽然“食色”是人性的一部分,但人不应只满足于这些本能,而应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。他主张通过“养心”、“存心”来克制欲望,实现“仁义”的理想人格。
三、不同学者对“食色,性也”的解读
| 学者 | 观点 | 代表著作/言论 |
| 孟子 | 食色是人性,但需以仁义引导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 |
| 程朱理学 | 强调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认为食色是私欲 | 《朱子语类》 |
| 现代学者 | 认为这是对人性的客观描述,不应全盘否定 | 王国维、胡适等 |
| 道家 | 更重视自然本性,反对过度约束 | 《庄子》中也有类似观点 |
四、现实意义与启示
在现代社会,“食色,性也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:
- 人的基本欲望是正常的,不应一味压抑;
- 但同时也要学会自我管理,避免沉溺于欲望;
- 通过道德和文化教育,提升人的精神层次;
- 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,建立更和谐的社会关系。
五、总结
“食色,性也”是孟子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,它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与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。这一观点不仅是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思考人性与社会发展的参考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 |
| 原文 | “食色,性也;仁义,礼也。” |
| 核心含义 | 食欲和情欲是人的本性,需以仁义引导 |
| 学术观点 | 孟子主张顺应人性,程朱则强调节制欲望 |
| 现实意义 | 尊重人性,提升道德修养,促进社会和谐 |
通过了解“食色,性也”的来源与内涵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本质,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理性、更有道德的选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