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两榜出身叫什么】在古代科举制度中,考生通过考试获得功名,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。其中,“两榜出身”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称谓,指的是考生在两次不同的考试中都取得了成功,通常是指在乡试和会试中均中榜的士人。那么,“两榜出身”具体叫什么?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总结。
一、什么是“两榜出身”?
“两榜”指的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两个重要阶段:
- 乡试:由各省主持,考中者称为“举人”,又称“孝廉”。
- 会试:由中央礼部主持,考中者称为“贡士”,其中第一名称为“会元”。
如果一名考生在乡试和会试中都中榜,就被称为“两榜出身”。这表明他不仅具备较高的学识,还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,是科举制度中比较少见且值得推崇的群体。
二、“两榜出身”的称呼
“两榜出身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或头衔,而是一种身份描述。在古代,这种身份通常被称为:
称呼 | 含义说明 |
两榜出身 | 指在乡试和会试中均中榜的士人 |
两进士 | 有时也用来形容在乡试和会试中都中榜的人 |
进士及第 | 虽然主要指会试中榜者,但若同时中乡试,也可称为“两榜进士” |
需要注意的是,“两榜出身”并不等同于“进士”,因为“进士”一般特指会试中榜者。而“两榜出身”则是更广泛地涵盖了乡试和会试都成功的士人。
三、两榜出身的意义
1. 社会地位高:两榜出身者往往被视为才学兼备之人,容易受到朝廷重视。
2. 仕途前景好:他们通常可以直接参加殿试,有机会成为进士,进而步入仕途。
3. 家族荣耀:在古代,家族中有人“两榜出身”是一种极大的荣耀,有助于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。
四、历史上的两榜出身者
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“两榜出身”者,如:
- 张居正:明代著名政治家,曾在乡试和会试中均中榜。
- 曾国藩:清代名臣,早年多次应试,最终在乡试和会试中均取得成功。
- 林则徐:清代官员,亦属两榜出身之列。
这些人物不仅在科举上表现出色,也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五、总结
“两榜出身”是指在乡试和会试中均中榜的士人,属于科举制度中较为优秀的一类人群。虽然没有固定的官职或头衔,但其身份象征着才学与能力的双重认可。对于古代士人而言,两榜出身不仅是个人成就的体现,也是家族荣誉的象征。
项目 | 内容 |
定义 | 在乡试和会试中均中榜的士人 |
常见称呼 | 两榜出身、两进士、两榜进士 |
社会意义 | 地位高、仕途好、家族荣耀 |
典型人物 | 张居正、曾国藩、林则徐等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两榜出身”在古代科举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,是士人追求的目标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