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群众性自治组织包括什么和什么】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,群众性自治组织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它们是居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重要平台,体现了基层民主的实践形式。那么,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哪两类呢?下面将从定义、功能和典型形式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定义与作用
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指由居民或村民依法自愿组成,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。这类组织不具有行政职能,而是以群众为主体,推动社区或村庄的公共事务管理,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。
其主要功能包括:
- 协调利益关系:调解居民之间的矛盾,维护社区秩序;
- 提供公共服务:如环境整治、文化活动、便民服务等;
- 参与政策落实:协助政府完成各项政策宣传和执行工作;
- 增强居民参与感:提升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和责任感。
二、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两种主要类型
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和基层治理结构,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包括以下两类:
| 类型 | 全称 | 简介 | 主要职责 |
| 居民委员会 | 城市居民委员会 | 设立于城市社区,由居民选举产生,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管理 | 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,协调社区资源,维护社区秩序 |
| 村民委员会 | 农村村民委员会 | 设立于农村行政村,由村民选举产生,代表村民行使自治权利 | 负责村务管理、经济发展、公共事务协调等 |
三、总结
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包括“居民委员会”和“村民委员会”两种形式。它们分别存在于城市和农村地区,是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。通过这些组织,居民可以更直接地参与社区治理,增强归属感和责任感,同时也为政府与群众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。
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,群众性自治组织都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