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耻下问的上一句】“不耻下问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不过,这个成语的完整出处其实是《论语·公冶长》中的另一句话:“子曰:‘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’”但这句话并非“不耻下问”的直接来源。
实际上,“不耻下问”的完整出处是《论语·公冶长》中的一段话:
> “子曰:‘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’”
但这也不是“不耻下问”的直接原文。真正与“不耻下问”相关的句子是:
> “子曰:‘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’”
这段话虽然包含了学习和请教的意思,但仍未明确提到“不耻下问”。
根据广泛流传的说法,“不耻下问”的上一句是:
> “敏于事而慎于言。”
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篇:
> “子曰:‘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’”
所以,完整的上下文是:
- 敏于事而慎于言
- 就有道而正焉
- 不耻下问
但严格来说,“不耻下问”并不是直接接在这句话之后,而是常被引用为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不耻下问”,作为对学习态度的一种概括。
“不耻下问”是一个形容人虚心求教、不以向地位或学识低于自己的人为耻的成语。它常与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连用,表示一个人做事勤勉、说话谨慎,并且乐于向他人请教。这种学习态度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谦逊与求知精神的重视。
尽管“不耻下问”的确切出处存在争议,但在日常使用中,人们普遍认为它的上一句是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。这一搭配反映了古代士人追求学问、注重修养的价值观。
表格对比
成语/短语 | 出处 | 原文 | 上一句 |
不耻下问 | 《论语》 | —— | 敏于事而慎于言 |
敏于事而慎于言 | 《论语·学而》 | 子曰: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 | —— |
三人行,必有我师 | 《论语·述而》 |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 | ——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不耻下问”的上一句虽非出自同一段落,但在文化传承中被广泛接受为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,体现出古人对学习态度的高度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