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人什么成语】“天人”一词在汉语中常用来形容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,或指某种理想状态下的和谐统一。在成语中,“天人”常作为关键词出现,表达一种超然、自然、顺应天道的哲学思想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包含“天人”的成语及其含义总结。
一、常见“天人”成语总结
| 成语 | 含义 | 出处/出处来源 | 用法示例 |
| 天人合一 | 指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,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念 | 《易经》、道家思想 | 他主张天人合一,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。 |
| 天人感应 | 古代认为天象变化与人间政治有感应关系 | 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 |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,认为自然灾害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。 |
| 天人交感 | 天与人之间相互影响、沟通 | 《黄帝内经》 | 在中医理论中,强调天人交感以调和阴阳。 |
| 天人之际 | 指天地之间的界限或关系 | 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 | 司马迁提出研究天人之际的问题,探讨宇宙与人类的关系。 |
二、成语解析与文化背景
1. 天人合一
这是儒家和道家共同推崇的理念,强调人应顺应自然规律,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状态。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哲学,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、医学、建筑等各个方面。
2. 天人感应
该思想源于汉代董仲舒,他认为天象的变化与人间的政治、道德密切相关。这种观念在古代被广泛用于解释社会动荡、自然灾害等现象,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种理论依据。
3. 天人交感
更多出现在中医和养生学中,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。通过调节饮食、作息、情绪等方式,实现身体与自然的平衡。
4. 天人之际
这个成语更多地用于哲学和历史领域,探讨人类与自然、宇宙之间的关系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提出这一概念,体现了他对历史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。
三、总结
“天人”相关的成语多源自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,反映了古人对自然、人生、宇宙的深刻理解。这些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,更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。它们提醒我们,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,应当保持敬畏之心,追求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成语的具体应用或相关典故,可继续深入探讨。


